李总的公司是经营x设备及关联附属产品的,他辛辛苦苦在这个行业打拼了十几年,从之前10几个人规模的小经营部到现在70多人的中小型公司,从之前单店奋战到现在珠三角遍布的各连锁分店,逐渐让他在广东省业内及客户群里有了一定的口碑。 金融风暴过后,很多厂商为了求生存,不断的对产品“投机取巧、省材省料”,从而达到降价的目的。李总的供应商也不例外。导致现在,产品的高故障率及供应商拖拉的售后服务风格,让李总倍感被动。一番深思熟虑后,李总决定换一家供应商。经过对几个业内稍有名气的厂商一轮考察后,李总的心理有了理想的合作伙伴-----A厂。几经接触,A厂倒也乐于和李总合作,但其提出的合作要求却非常之苛刻:订货时间提前半个月,每次订货量在10台以上,100%预付款。如此一来,一是李总要自己铺货而动用高额流动资金;二是铺货总不尽人意,如果没有库存,势必影响客户交货期,从而影响销售成果;三是百分百预付款,那产品出故障索赔出现纠纷,被动的一方就是李总。
A厂商的要求令人愤绝,但李总也明白个中原由。李总的公司一直以来的核心是以服务带动销售,以服务求发展,慢慢的因管理上等各种原因,公司的销售能力不断滞后。A厂在业内名气颇大,其产品也相当优质,俗话说“店大欺客”,想必A厂是看不起李总的那点销售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李总有自己的品牌,与A厂合作是“OEM代工”,所以根本无法对A厂的设备品牌进行推广。
相比之下,原供应商虽然在调整后,产品失色不少,售后服务又拖拉,但付款及供货能力是想当优厚的。如此思量着,好几次李总都想打道回府算了。可是看着自己历经苦难拉拔着长大的公司,就像自己艰辛培育的“孩子”一般啊,李总也深知如果不及时更换新供应商,注入新的血液,“孩子”迟早得完蛋!心念至此,李总只好硬着头皮,又找到A厂要求谈条件。
A厂的负责人倒也坦诚,道:“李总,说实话,要不是你公司的服务特点是我们理想的选择,我还真不愿意坐在这里和你谈。”几番唇枪舌战,A厂就是不让步,并表示除非李总有把握一年销售500台,并出示了一份合作协议,如完成这个数字则额外奖励xx元,完不成则罚款xx元。李总看后,暗暗苦笑,500台,一半还差不多。一半?250台?想到这里,李总心中豁然开朗:有主意了。
原来,李总有一个同行朋友,销售能力和李总相当,却因二家的经营模式和服务特色都不太一样,所以虽然同在珠三角,但碰单率却很低。重要的是,这位朋友目前也想换厂商,也正面临着和李总一样的困境。李总将和A厂谈合作一事前前后后这么一说,立刻取得朋友的兴趣,两人一番商讨后一拍即合。
最后,李总和朋友捆绑在一起,共同与A厂签订了年销量为500台的合同,不仅如此,A厂还大方的对价格额外下浮了3%,掐指一算,下浮的点数加上额外奖励的数字竟高达百万,也就是说他们的采购成本降低了百万以上啊。 |